最近美股受到疫情的影响,截止到3月19日一共熔断了五次,巴菲特都是一脸有生之年,美联储也多次进行紧急降息。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继3月3日紧急降息后,美联储于当地时间3月15日再度紧急降息。
直接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1个百分点至0-0.25%的超低水平,并将紧急贷款贴现率下调了125个基点,至0.25%。
美联储还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零,同时美联储宣布,推出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
所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多数学者将其理解为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在二级市场购买包括国债等在内的中长期资产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
经济学将其定义为“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
积极影响
01降低中长期利率,重启银行体系融资功能。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很低,银行系统发放贷款不是依靠居民储蓄,银行需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通过发行债券获得资金然后再发放出去。
然而金融危机之后,中长期利率高企,银行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成本提高,加上已发放出去的贷款质量下降,银行不得不收回贷款以平衡资产负债表,减轻资本金水平的压力。
这就直接导致了信贷紧缩,银行系统不向外放款,而且加快了贷款的收回,实体经济就得不到发展所需资金。
02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对解冻银行系统的信贷资金起到一定的作用
首先,美联储通过购买中长期国债直接向信贷系统注资,降低了中长期利率,间接影响商业贷款利率,降低了借贷者的借款成本,疏通了信贷市场;
其次,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对信贷资金的解冻更为直接,恢复了银行的信贷功能。
03直接向大型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实现流动性的重新分配
金融危机后,美国出现了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
在这种形势下,对于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比如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出于对自己资产安全的考虑,即使拥有足够流动性的银行也不愿向其提供贷款。
但是又不能任由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否则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危及金融体系的系统性稳定。
美联储购买两房的担保抵押债券,相当于把银行的流动性直接分配给两房及相关机构,能够解决两房的暂时困境,也实现了流动性的重新分配。
消极影响
01通胀预期上升
在短期,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减轻通缩压力,但是不会带来通货膨胀。
但在长期,量化宽松会使市场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并有可能导致未来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有“自我实现”的机制。
从理论上来看,量化宽松使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降低了货币的内在价值,即通货膨胀的形成。
然而在实践上,日本2001-2006年的量化宽松实践并没有使日本出现通货膨胀,日本的CPI于2004年才恢复正值。
对于日本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一种分析认为日元的套利交易对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产生了漏损效应。
也就是说,日本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将手中的日元资产兑换成外汇资产,导致境内流动性向境外的漏出,从而降低了日元供给量的增加,影响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
与当时的日本不同,这一轮实行量化宽松的国家至少有三个,因此投资者会不会选择美元作为套利货币,与其他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力度以及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关。
但是由于目前的美元贬值预期以及在美国经济复苏之前将持续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美国长期通货膨胀的预期必将上升。
02资产泡沫出现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由于资本的逐利本质,大量资金必然流向大宗商品、房地产、石油等产品,开启资产价格上涨的通道。
资产价格上涨会进一步加强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预期又会促进资产价格上涨,形成循环。
另外,资产价格上涨,拥有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经验的大型对冲基金可以趁势投机,操纵市场,赚取丰厚利润,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03可能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政府的救援可能会引发道德风险问题,即越来越受各国关注的“大而不倒”问题。
对于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关键金融机构,由于其破产倒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大,以至于整个经济无法承受,政府在****会对其实施救援。
这样就会使金融机构形成一个“必会被救助,不会倒闭”的意识,会使它们的风险偏好加大,从而有动力去进行风险更大的金融交易。